受害者帮助罪犯叫什么效应

受害者帮助罪犯的现象被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也称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人质情结。这种现象发生在受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协助犯罪者的情况。它揭示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心理现象,其中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认同并依赖施害者,这通常是在极端和紧张的情况下发生的,如绑架案中人质与绑匪之间的关系。

受害者帮助罪犯叫什么效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起源和定义

斯德哥尔摩效应最早是由瑞典心理学家尼尔斯·贝贝罗在1973年提出,他通过对一宗银行抢劫案中人质与绑匪之间复杂关系的观察而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此事件中,人质在被绑架数天后,开始表现出对绑匪的同情,并对警察的营救行动表示担忧。

根据琳凡情感网,斯德哥尔摩效应的特征包括:

  1. 受害者对施害者产生情感依赖 – 受害者在认识到自己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可能会将施害者看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2. 受害者认同施害者的利益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害者可能会开始认同施害者的利益和目标,将其视作自己的利益。

  3. 对抗外界救援 – 受害者可能会抵抗外界的救援努力,认为这些干预会威胁到他们目前的安全感,即使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对施害者的依赖之上。

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是因为人在面临极端恐惧和无助时,为了生存会寻求任何可能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在即使是来自施害者的一点点善意也会被放大,并被受害者过度解读为对自己生命的关心和保护。

由于受害者与外界隔离,缺乏其他信息来源,他们可能会接受绑匪的观点作为自己唯一的现实。这种心理状态的扭曲导致受害者在心理上与施害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社会意义及影响

斯德哥尔摩效应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处理人质危机或其他类似情况时要考虑到受害者的心理状态。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警方和救援团队更有效地制定营救计划,并在事后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斯德哥尔摩效应也在人际关系、职场霸凌、家庭暴力等领域中有其影子。在这些情境下,受虐者可能会因为长期受到控制和操纵而对施虐者产生情感依赖,使得离开施虐者变得极其困难。

结论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心理适应机制,它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可塑性。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llvan.com/3271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